来源 | 国联证券研究所
正文共21877,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摘要
信创推广进程加速:“2+8+N”上量在即
持续的政策推动下,信创产业开启了“2+8+N”的落地节奏。信创产业经过了党政行业的试验实践阶段,2022年开启了金融、电信、电力、交通等8大重点行业加速落地的步伐,其他如工业、物流、烟草等N个行业有望在2023年之后逐步推进。
信创产业链长,市场空间较大
信创产业链涉及到基础芯片、基础硬件、基础软件、云计算、通用软件、行业软件、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根据我们测算预计到2025年信创市场空间近2000亿元。其中,国产CPU、服务器、PC、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信创产品市占率仍然较低,具备较大的提升潜力。
信创产品“正反馈”逐步形成
信创初期,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刺激供给端快速发展,随着政策驱动走向需求释放,“应用-反馈-升级迭代-再应用”正向循环的逐步形成,国产软硬件持续打磨,供需两侧合力为信创产业链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正文
1信创产业概述
信创产业,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它与“863计划”“973计划”“核高基”一脉相承,是我国IT产业发展升级采取的长期计划。信创建设从关键环节核心组件的自主创新入手,从党政军试点,关键行业逐步推广,为国产IT厂商提供了实践创新的沃土,从而逐步建立自主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实现全IT全产业链实力和结构的优化升级,包含IT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信息安全行业。信创产业的本质是发展国产信息产业,旨在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发展目标,信创产业发展是国家经济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关键。
1.1信创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信创产业发展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1993 - 2007 的预研起步阶段, 2008- 2016的加速发展阶段,2017- 2019 的试验实践阶段,2020年至今的应用落地阶段。
2020 年是信创产业“元年”,“ 2+8 ”体系中全面升级自主创新信息产品,信创行业开始得到更多关注,市场活跃、业绩增长、标杆项目频出。2021 年信创产业逐步走向应用落地阶段,“适配生态”、“竞标中标”、“产品迭代”等关键词凸显了信创产业在“ 2+8 ”行业应用中的良好态势。信创厂商一方面深耕党政信创解决方案,另外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陆续布局,通过产品服务升级和渠道开拓抢占政策风口和市场先机。
自 2013 年开始,党政从公文系统开始国产化计划,预计党政到 2023 年左右完成基本公文系统的信创改造,逐步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国产化。八大重点行业中,金融行业和电信行业较为领先,电力、石油、交通、航空航天、教育和医疗也在逐步进行政策推进和试验。最后, 我们预计N 个行业的信创将在2023 年之后陆续启动。从信创解决方案应用领域分析,党政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金融和电信领域正在加速推进,医疗、交通、能源领域解决方案趋热,信创应用正在从党政领域向全行业转化,信创应用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信创产业是一个涵盖半导体、计算机、消费电子等多领域的庞大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芯片、基础硬件、基础软件、云计算、应用软件(又分为通用工具和行业应用两类)以及网络安全共6大板块。
当前整个信创产业链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基础芯片和操作系统领域。基础芯片是计算机产业的基石,包括并不限于CPU、GPU、FPGA、存储芯片等;基础硬件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PC、外设/IO等;基础软件包括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应用软件包括OA、ERP、办公软件等;信息安全包括边界安全产品、终端安全产品和数据安全等。
目前国内重要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中使用的核心信息技术产品和关键服务大多依赖国外,全球网络根域名服务器为美国掌控;中国90%以上的高端芯片依赖美国几家企业提供;智能操作系统的90%以上由美国企业提供。金融、能源、电信、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核心系统中近50%采用外国产品。
自2018年美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共把600余家中国公司、机构及个人纳入到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中,它通常被称作是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贸易黑名单。实体清单制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涉及以下三类:1)与信息技术、核电、国防军工有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2)与国防军工及航天科技有关的机构及产业公司;3)是与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产业实体。
从伊朗核电站遭遇病毒攻击,到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安全不仅关乎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更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对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公众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只有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才能维护国家安全。
随着俄乌战事推进,美国科技巨头相继宣布制裁俄罗斯。硬件方面:英特尔、AMD、戴尔、苹果等科技企业宣布停止对俄罗斯供货;软件方面:SAP、Oracle等软件巨头宣布停止在俄罗斯的产品销售和服务,甚至开源社区Github也严格限制俄罗斯获得其维持侵略性军事能力所需的技术和其他物品。这意味使用这些巨头产品的企业、机构业务将面临瘫痪的风险。
中国应该确保IT相关设施的全部环节国产化,任何不能保证自主可控的环节都会成为被攻击的弱点。对中国来说,从芯片全流程(设计、制造、封装),到操作系统的自主开发、开源社区,都需要有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国产化将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国家安全,更为未来发展“独立自主”的信息技术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就对IT底层基础软硬件的自主创新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受制于国外巨头垄断关键技术,诸多系统性风险与安全隐患无力解决。自2018年以来,在中兴和华为等公司供应链危机的催化下,信创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涵盖芯片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此后一系列深化对信创产业支持的政策相继出台。
从政策走向来看,科技自立自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信创相关政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清晰,并且涉及行业范围变广,实施力度不断加大,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未来信创产业发展进程将加快步伐。
与传统信息技术产业相比,信创产业更加强调生态体系的打造。
基于当前中国“缺芯少魂”的现状,信创整体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打造以核心芯片(CPU/GPU)和操作系统为重点的国产化生态体系,系统性保证整个国产化信息技术体系可生产、可用、可控和安全。其中国内操作系统龙头企业麒麟软件官方称,截至 2022年8月底,麒麟操作系统的生态适配数量已经超 100 万款。
新应用、新技术、新计算架构,百亿级联接、海量数据增长将重塑ICT产业新格局,催生新的计算产业链条。IDC预测2023年,全球计算产业包含硬件、软件和云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服务器及其核心部件、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操作系统和虚拟化软件、数据库、中间件、大数据平台、企业应用软件,总投资空间约1万亿美元(剔除重复计算部分)。
基于服务器和PC行业的行业需求比例测算,到2025年中国信创产业链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约占中国信息化投资的25%-30%。信创PC有望达到530亿元,信创服务器预计市场将达到450亿元,位居前两位。服务器仍然是计算的基础和核心将带动相关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以及网络安全业务的发展。通用软件和企业应用软件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持续投入。
服务器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石,随着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中国服务器市场仍然有望保持健康的增长态势。IDC预测到2025年,中国区x86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407亿美元,5年CAGR约为12.82%。根据IDC历年的数据统计发现,从出货量和市场规模两个维度来看,近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在全球市场均越发重要。市场规模占比从2016年的15.85%提升到了2021年的25.29%,出货量占比从2016年的23.95%提升到了2021年的28.89%,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服务器市场。国产品牌服务器厂商,核心部件(CPU、内存、硬盘、GPU等)高度依赖进口,缺乏定价权,更多扮演了组装厂的角色。
Ø x86 CPU占据绝对优势,国产CPU占比过低
微软和Intel凭借自身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结成了“Wintel”技术联盟,使得x86架构具有显著的产业生态优势。根据历年IDC《全球服务器季度跟踪报告》,x86服务器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近年的销售额占比维持在90%左右。2021年x86架构的服务器占据全球服务器97%以上市场份额;在x86领域里,Intel在全球服务器市场的份额达到了88.9%,AMD占比5.54%。国产CPU占比不足5%,远远达不到自主可控的安全线。
根据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出货量和路数分布情况进行推算,2020 年中国 x86 CPU 芯片出货量为 698.1 万颗。假设 2021 年至 2025 年路数分布情况与 2020 年保持一致,2022 年至 2025 年将保持 9.0%左右的增长,预计在 2025 年芯片可以达到 1,066.2 万颗,x86 CPU 芯片未来在我国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9年特朗普政府正式将五个中国实体列入美国所谓的“实体清单”,这五个机构和企业包括了中科曙光、海光公司、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其中,三家“海光系”均为中科曙光子公司。此后中科曙光作为国产服务器重要参与者,被迫降低了x86服务器的出货,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全面限制华为购买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包括那些处于美国以外,但被列为美国商务管制清单中的生产设备,要为华为和海思生产代工前,都需要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证。作为中国服务器市场第二名的华为,由于核心芯片和器件无法获取,直接导致后来被迫放弃了x86业务,将打包出售。
可见虽然我国服务器市场规模庞大,但是服务器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供应链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培育自主可控的服务器生态迫在眉睫。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固件,是一组固化到计算设备主板上一个存储芯片中的系统程序,它对于计算机系统正常初始化、启动和操作系统引导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功能的关键环节。BIOS作为计算设备软、硬件连接的桥梁,是保护信息安全与提升整机性能的关键环节。一方面,BIOS是底层系统软件,能够保护、设定硬件并提升性能,且可通过可信计算控制上电,对于计算设备的整机安全可控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BIOS引导操作系统,同时能够集成某些增值应用,不仅能提升计算设备的开机效率,还可以实现多元化的安全应用。
在x86架构的BIOS固件市场上,目前全球有4家厂商分别是美国AMI和Phoenix、台湾系微(Insyde),以及百敖软件(卓易信息全资子公司)。非x86架构目前国内卓易信息和昆仑太科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综上,当前国产BIOS渗透率不足10%且都大多集中在国产CPU适配的场景。
全球操作系统行业的市场规模趋于稳定态势,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球操作系统市场规模为367.6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16-2020年平均增速为2.6%。据头豹研究所预测,中国PC操作系统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达到50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4.89%,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根据Statcounter数据,目前全球及中国PC操作系统市场仍然被微软公司Windows系统所垄断。截至2022年Q1,Windows分别占据全球与中国PC操作系统市场75.70%与85.82%的市场份额,Windows与OS X二者合计占据PC操作系统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1年国产操作系统头部厂商麒麟软件市占率仅3.78%,统信软件市占率仅2.12%,合计国产化率不足6%,操作系统国产化水平低。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2020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为671亿美元,其中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241亿元,占全球比约5.2%,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达798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6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4%,伴随着数据规模的高速增长,数据库市场增长迅速,整体市场空间较大。
目前,国际主流的数据库厂商有 Oracle、微软、IBM等。从2000年前后,我国开始陆续出现商业数据库厂商,其主要代表有达梦数据、人大金仓等。近年来,国内互联网、通信科技巨头华为、腾讯、阿里等公司也纷纷加速布局数据库产业,借助云计算优势进行相关数据库服务的研发。
Oracle数据库替代的一个重要难题是,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都是SAP、Oracle等公司的ERP、CRM、HR、财务等大型的应用软件,而且和Oracle数据库深度捆绑。数据库作为IT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底层硬件和上层业务应用的关键,替换之后的国产数据库是否能够和应用系统实现自下而上的兼容性,对于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可能会带来一些难题。去“IOE”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尚未完全突破,部分场景仍未形成有效替换。
按照数据结构可划分为关系型数据库与非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产品为主流。据 IDC预测2022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美金,其中关系型数据库将占据 80%以上的市场份额。
IDC报告显示,2021全年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规模达到27.7亿美元,同比增长36%。其中,公有云关系型数据库规模达15.4亿美元,同比增长49%;本地部署关系型数据库规模为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2%。
整体来看,中国关系型数据库供应商向着多元化发展,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云厂商成为主要提供商;部署模式上,公有云模式占比提升至55.6%,云化趋势加速。
截至2021年上半年,本地部署模式下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前五大厂商中仅有华为一家国内厂商,占比14.7%,其余四家国外厂商占比合计48.5%,国际厂商仍占主导地位。公有云模式下中国关系型数据库市场前五大厂商有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三家国内厂商,合计占比69.5%,国产化水平较高,国产数据库厂商借助云平台实现了较大突破,在很多场景的适配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基础中间件及广义中间件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逐年上升。根据计世资讯数据,2021年中国中间件总体市场规模为88.7亿元,其中,基础中间件48.3亿元,广义中间件40.4亿元。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革新,以及信创战略持续推进的催化下,预计2026年,中国中间件总体市场将达到144.2亿元,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IBM、Oracle等国外公司相对较早进入中间件领域,存在很强的先发优势,整体解决方案优势(自身拥有完整的数据库体系,可以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技术优势。根据计世资讯数据,2018年IBM和Oracle合计占据超过5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开源免费中间件Apache Tomcat和Kafka等也在互联网等行业被广泛应用。国内云公司也推出了基于开源平台的商业化版本自用或者提供给自身的云客户。真正信创市场的本土中间件厂商主要参与者为东方通、中创股份、宝兰德、普元信息和金蝶天燕,本土厂商之间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价格战比较惨烈,当前东方通市场份额领先。
工业软件是指专用于或主要用于工业领域,以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对企业安全生产、降本增效、节能减排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工业软件常用于能源、采矿、原材料、制造业等行业,是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随着我国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政府对工业软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工业软件按照功能主要分为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与嵌入式软件四大类。设计类软件主要包括CAD、CAE、EDA等,主要用于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的能力和效率;生产控制类软件主要包括DCS、SCADA、MES、EMS等,主要用于加强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管控、改进生产流程;信息管理类软件包括ERP、FM、HRM等,主要用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根据工信部、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数据,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28.1%,但是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球比例约为6%。我国工业软件产值占全球比例明显低于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程度存在差异,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运维服务领域内国产工业软件市占率分别约为5%、50%、70%、30%。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受到重视,工业软件国产替代需求旺盛。
EDA是芯片之母,是IC产业最上游的子行业。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简称,是广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一种,是芯片设计的基础工具。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持续发展EDA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0年全球EDA市场规模行业市场规模在100亿美元左右,IP厂商、EDA厂商、芯片设计公司及晶圆厂上下游企业深度绑定。芯片上单位面积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还在高速增加,物理和工艺问题日趋复杂,算法高度密集。随着流片成本持续上扬,客户对流片失败的容忍度持续下降,一般成熟的工具由于经过了市场的持续检验,不会出现由于工具问题造成流片的失败,相反新进入企业获得市场认可和信任的难度很大。市场高度细分,生态锁死、技术难度大且进入门槛极高。
据华大九天招股说明书测算,2020年国内EDA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在全球EDA市场规模中占比较小。在这个市场上,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Mentor三巨头处于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在90%以上,国产化率不足10%,且竞争格局分散。国内厂商除了华大九天在模拟电路和显示面板方面可以做到全流程工具支持之外,其他的多是以提供点工具为主。国产工具在先进制程方面的短板尤为明显,目前全流程最高可以支持28nm,制造和封测环节的支持能力也非常薄弱。
我们将密切跟踪国内工业软件各个细分赛道头部企业,如DCS龙头中控技术、EDA龙头华大九天,CAD龙头中望软件,关注相关企业技术突破,市场环境变化等关键要素。
信创产业的落地节奏呈现“2+8+N”的发展态势。信创最早落地于党政市场,近年来金融、电信、电力、交通等八大重点行业开始加快信创步伐,工业、物流、烟草等N个行业有望在2023年左右开始发力。
党政信创:从替换节奏来看,党政领域部委省市级别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的国产化替换已接近尾声,县乡级别的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系统的国产化替换将紧密衔接,电子政务系统在未来有望贡献更大的市场规模。
金融信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行业的信创发展起步较早,国产渗透率较高,仅次于党政领域,目前金融信创正逐步由单点试点尝试扩大至行业大规模试点应用,未来金融信创将持续放量。
电信信创:电信行业以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为代表率先开展电信信创,其公开发布的服务器集采中国产CPU服务器占比超过整体招标20%,最大超过35%,电信行业将有序推进包括一般系统和核心系统在内的国产化替换。
央企信创:央企分布在国家安全、国家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信创建设向行业推进的关键一步,2022年6月23日,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提升国资央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央企信创发展有望提速。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已经暂露头角。当前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和华为率先入局,在信创市场上占据较高的份额。信创最初落地于党政市场,因而有相关背景的企业最先入局,布局较为完善。中电子和中电科有着丰富的政府项目运作经验,通过“控股、参股/战略投资”的方式,率先构建了自己一套较为完善的信创服务产业链。
华为作为中国重要的ICT民营企业,近年不断受到美国的“围追堵截”,迫使其在芯片、存储、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通过“生态联盟、开源社区”等方式,构建信创产业链。除此之外,航天系、中科系、浪潮、紫光等各方力量也在借信创风口,不断补足自身的能力,在局部地区、局部环节、局部行业进行了布局,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CPU芯片是整个自主可控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整个软件生态架构都建立在底层CPU架构之上, 当前国产CPU厂商主要有6家公司,他们选择了互不兼容的底层技术架构和指令集:如使用MIPS架构的龙芯,Alpha 架构的申威,ARM架构的华为海思、天津飞腾,x86架构的海光和兆芯。
其中,龙芯与申威由于指令集产权的高度自主,一直在坚持完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创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基于ARM架构的飞腾、海思则选择了产权授权更加商业化、灵活度和自主度更高的指令集架构授权。海光、兆芯则选择从AMD、台湾威盛引入x86架构。
根据海光信息的2022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25.30亿元,同比增长342.75%,国产CPU有望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根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前4大行业需求占比超过70%,互联网行业占比43.8%,位列第一,传统行业中运营商,金融和政府位列2-4位,分别占比10.60%/9.9%/9.0%,其中近30%的市场都有较为明显的信创需求。
在运营商方面,三大运营商从2019年开始的年度服务器集采中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根据2022年9月份最新的《中国移动2021年至2022年PC服务器集中采购第二批次(标包1-6)”公告》,本次集采整体国产化率为26.41%,国产服务器比重进一步提升。
在金融行业方面,金融信创试点范围由大型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向中小型金融机构渗透。2021年开始大型银行集采已开始规模化采购国产芯片服务器。另外,金融信创生态实验室成立,标志着金融信创正式展开适配验证和生态建设。随着试点扩容、国产服务器性能提升、案例规模化落地,金融信创有望加速推进。
中国电子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电子信息领域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超前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若干关键环节,着力解决“缺芯”、“少屏”、“无脑”、“免疫力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难题,利用自身核心能力支持全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电子成功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兼容移动生态与国际主流架构比肩的安全先进绿色的“PKS”自主计算体系和最具活力与朝气的应用生态与产业共同体,正加快打造国家网信产业核心力量和组织平台。其信创生态主要通过其两大核心运作平台:中国长城和中国软件完成,前者专注基础设施,后者聚焦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领域, 拥有从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到安全整机和外设,再到应用系统的完整自主安全产业链。
“PK” 体系是中国电子主导构建的自主、安全、先进的计算机基础软硬件技术体系 。“P”代表飞腾(Phytium)处理器,“K”代表麒麟(Kylin)操作系统,二者深度适配。基于 “PK” 体系的核心优势,利用自主研发 “可信计算 3.0” 技术,实现 CPU 内置可信计算,增加安全基因和能力“S”,“PK” 体系进一步发展为“ PKS” 体系。
用友网络作为国内ERP行业领头羊,在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地位稳固,同时也是信创ERP与财务软件工作组组长单位,积极落地相关产业链适配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信创适配图谱。其已经与信创产业链中包括芯片、服务器与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平台和网络安全等各个细分行业的信创头部企业的核心产品完成了适配工作。
2021年公司坚定推进云转型战略,抢抓大型企业市场的数智化与信创国产化机遇,实现 500 万以上大型订单金额同比增加45%,个别大客户签约过亿元,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大型企业服务市场领先优势地位,逐步形成正反馈。
在信创产业发展过程中,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科技巨头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与央企国家队互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自主研发和投资并购,从底层的基础软硬件,到中间层的云计算、网络安全、通用AI,再到应用层的智能驾驶、智慧教育、工业互联、金融科技、医疗信息化,不断夯实技术底座,完善产业链布局,营造了较为良性的生态环境基础,并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
从产业发展来看,未来随着信创建设向行业信创的推进,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进来。现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也在着力适配上下游,增强自身的兼容性,构建自己的生态。信创会带来IT标准的重构,新的标准为IT市场上的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进一步可能带来产业链的重组和市场洗牌。因此,短期内,借助信创风口,市场将会更加有活力,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长期来看,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集中度会提高,向具备技术护城河的头部厂商聚集。
信创为中国IT产业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信创对厂商的技术实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为厂商提供了广泛且友好的需求市场,有利于厂商在实践中与下游行业客户共同发展。
通过2021年A股13家信创相关上市公司财务情况进行汇总,目前纳思达的营收排名第一为227.92亿元,中国长城和中科曙光位居第二第三位,营收规模最小的卓易信息仅有2.37亿元的营收。海光信息3年CAGR高达264.21%,13家信创相关上市公司3年营收CAGR算数平均值为38.30%,在计算机各个子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2021年13家信创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总计为盈利6,612.35百万元,纳思达、中科曙光和金山办公位居前列,归母净利润盈利分别为1163.23百万元/1157.78百万元/1041.25百万元。海光信息近3年归母净利润CAGR高达363.47%,中科曙光、金山办公、中控技术、景嘉微、东方通和华大九天近3年归母净利润CAGR均超过100%;中国长城、中国软件和卓易信息近三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负值。
信创产业相关公司普遍重视研发投入,2021年A股13家信创公司研发人员规模用友网络、中国软件和中国长城位居前列,研发人员占比普遍较高。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用友网络研发人员数量高达7693人,海光信息研发人员数量占比高达90.20%,除纳思达外,A股12家信创公司研发人员占比均超过30%。
信创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均薪酬普遍较高,主要的研发支出是人员工资,因此研发投入与人员数量普遍成正比,信创相关公司研发费用占营收比率均值为20.18%。中国软件、用友网络在投入金额上位居前列,2021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8.47/17.04亿元,研发占比均在1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华大九天仍然处于研发投入期,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高达52.57%,远高于行业均值。
近3年营收CAGR与归母净利润CAGR最高的海光信息拥有占比数量最多的研发人员,同时人员薪酬也位于A股13家信创相关上市公司首位,海光信息人均薪酬高达82.67万元。2021年,国内信创相关上市公司人均薪酬31.43万元,其中海光信息、华大九天、金山办公和中科曙光超过业内平均水平。
信创产业涉及芯片、计算、存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信息系统的多个组成部分。近年信创从党政到行业不断扩展,产业链相关公司均将受益,也有效对冲了部分公司国际市场拓展受阻的压力,是国内计算机行业持续性的投资主题。
信创全产业链有望受益于政策驱动,行业整体将迎来较大的投资机遇。我们结合市场空间、成长性、技术壁垒、竞争格局、产品标准化程度等方面优选细分领域领头羊。重点推荐标的:
国产x86 CPU:海光信息;国产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龙头中国软件(麒麟软件、达梦数据库);BIOS固件:卓易信息(百敖软件);国产打印机龙头纳思达;
办公软件:金山办公、ST泛微;工业软件:华大九天、中望软件、中控技术;
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是中科曙光控股企业,主要产品为面向服务器与工作站的CPU和面向AI训练数据挖掘的DCU。早年的技术来源于AMD的x86授权,但目前技术已经实现了自主迭代,是国内少数几家同时具备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研发能力的集成电路企业。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计算存储设备中的高端处理器。公司的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目前海光CPU系列产品海光一号,海光二号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海光三号已经完成实验室验证,海光四号处于研发阶段。公司是国产仅有的两家x86,架构企业位列国内CPU第一梯队。海光DCU系列产品深算一号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深算二号处于研发阶段。目前海光DCU系列产品主攻加速计算市场,每两年快速技术迭代。深算一号DCU已经达到国际上同类型高端产品水平。
海光信息营收、净利润双高增,成长势头良好,营业收入从2018年的0.4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3.10亿元,CAGR均在100%以上,其中2021年营收增速为126.07%。2021年净利润首次转正达到3.27亿元,公司预计2022年前3季度归母净利润在6.10-7.0亿 ,同比增长392%-465%。业绩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信创大趋势下行业的景气度以及海光信息作为国产CPU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
公司近年毛利稳中有升,2021年综合毛利率为55.95%。 按照产品线分类,海光7000系列毛利率高达65.56%,海光5000系列毛利率也高达63.76%,而海光3000和8000系列由于商业模式尚不稳定等原因,毛利率暂时处于低位,其中2021年海光3000毛利率为27.12%,海光8000系列毛利率为34.84%。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9.31/98.42/136.32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00.00%/42.00%/38.5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8/14.41/22.8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80.54%/57.06%/58.75%, 3年CAGR约为91.25%,EPS分别为0.39/0.62/0.98元/股,对应的PE为154x/98x/62x。鉴于公司行业地位和市场前景,给予23年120倍PE,目标价74.4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信创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偏离风险,下游大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国内领先的综合IT服务提供商,拥有三十余家控参股公司和境内外分支机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是国内软件行业的先行者之一。2002年A股上市以来,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从操作系统、中间件、安全产品到应用系统的业务链条,覆盖税务、电子政务、交通、知识产权、金融、能源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客户群涵盖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等机构部门和关键企业。
受益于信创推广,中国软件及其相关子公司收入、盈利均快速增长。中国软件拥麒麟软件的主流 Linux 操作系统,随着国产替代政策的推进,操作系统未来存在较大替换空间;国内数据库产业发展迅速,参股公司达梦数据库在国产关系数据库市场上持续保持领先。随着政务大数据应用、金融监管等国家强需求领域开始向规模化应用转化,公司有望进一步打开发展空间。
2019-2021年公司营收由58.2亿上升至103.52亿元,CAGR为33.52%,归母净利润由0.62亿上升至0.76亿元,CAGR为10.56%。业绩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软件产品规模化销售带来的高利润释放效应显著。信创已经成为公司核心驱动因素,公司收入和利润将显著改善。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始终保持高毛利水平,近5年始终维持在68%以上,行业解决方案毛利水平较低,导致综合毛利水平近年略有下降。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9.78/165.32/203.3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5.37%/27.39%/23.0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4.17/7.4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11.55%/161.00%/77.49%,EPS分别为0.24/0.63/1.12元/股,3年CAGR约为114.00%,对应PE为166x/64x/36x。考虑到公司行业龙头地位,旗下麒麟操作系统和达梦数据库资产稀缺性,给予23年77倍PE,目标价48.51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信创进度不及预期,下游大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云计算设备核心固件研发的国内领跑者,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X86、ARM、MIPS多种架构技术的BIOS和BMC固件开发厂商之一,x86 BIOS 技术是英特尔认证全球4家供应商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独立供应商。公司多次参与 “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和“863”计划等项目,并与2019年正式于A股市场上市。在信创服务器领域公司与昆仑太科同属于国内龙头BIOS企业。
卓易信息主营业务为研发和销售云计算设备核心固件以及云平台技术研发。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固件产品沟通了上游的芯片厂商以及下游的整机厂商,起着产业链承上启下的作用。云平台技术则主要面向政府企业类客户,为政府客户提供SaaS层定制化软件服务与LaaS层配套计算的租赁,运维服务。由于BIOS非常底层,对兼容性与稳定性的要求远高于对性能的提升,厂商的低投入意愿使BIOS固件的代际升级周期相对较长。
公司自2017年以来营收一直维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2020年收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的云服务业务销售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营业收入下滑6.77%。2019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0.36%主要原因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增加。2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7.29%,其原因与19年类似。
由于BIOS行业采用服务与授权相结合的模式,BIOS行业具有了较高的边际利润率,固件厂商的授权数量的增长将有效提升其利润规模。公司固件业务收入由于产品化程度较高,毛利率一直维持在50%以上。核心固件业务占比提升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利润率水平。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2/4.23/5.99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7.53%/40.28%/41.6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8/1.00/1.6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6.74%/73.34%/67.09%;EPS分别为0.66/1.15/1.92元/股,3年CAGR约为58.22%,对应PE为65x/37x/22x。鉴于公司作为国内BIOS固件龙头,市场地位稳固,给予23年45倍PE,目标价51.7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下游大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东方通是国内领先的中间件和大安全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1997年,2014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上市,通过在基础软件领域20余年的开拓,公司已成为行业龙头,多年来保持中间件市场份额国内厂商第一,在中间件核心技术方面积累了深厚的能力和丰富经验,形成品类完善的产品体系。产品及解决方案广泛服务于国内数千个行业及相关业务领域,拥有电信、金融、政府、能源、交通等行业领域5,000多家企业级用户和2,000多家合作伙伴。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销售体系,采用直接销售和系统集成商销售结合的经营模式,现有四个业务板块:基础软件、网信安全、智慧应急、政企数字化转型。在中间件产品领域深挖市场需求,专注于基础软件Tong系列中间件的研发,在政府、交通、金融、电信、军工、能源、企业等行业树立了众多典型应用案例。全资子公司东方通网信专注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通信业务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在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内进行拓展;子公司泰策科技聚焦智慧应急、工业互联网、运营商及企业DNS业务。
2017-2021年公司营收由2.93亿上升至8.63亿元,CAGR为31.08%。中间件业务产品化、标准化程度高,因此毛利率较高,公司历年来综合毛利率维持在70%。目前信创行业高景气,公司作为国产中间件龙头,品牌效应、技术能力与综合市场竞争力相比国内同类型厂商具有优势,在党政信创和金融信创中间件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预计2022-24年营收为11.29/14.24/17.83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0.80%/26.15%/25.2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3/3.38/3.87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9.93% /23.87%/14.64%,3年CAGR约为15.99%,EPS分别为0.59/0.74/0.84元/股,对应PE分别为35x/28x/25x,维持“增持”评级。
信创落地进度不达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信息安全和应急指挥业务不达预期而导致商誉减值;技术变革导致公司产品和方案落后。
中科曙光是在中国科学院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高性能计算机、通用服务器及存储产品,并围绕高端计算机提供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技术服务。公司是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星云”高性能计算机在第35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以每秒系统峰值达三千万亿次(3PFlops)、每秒实测Linpack值达1.271千万亿次的速度,取得了全球第二的成绩,成为世界上第三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公司参股中科星图、海光信息、曙光云、中科方德等多家公司,后续独立上市有望价值重估。其中参股27.96%的海光信息是国内少有的拥有x86授权的厂商,x86指令集具有业界领先的产业生态支持,x86服务器销售额占比超90%,具有丰富的软硬件生态优势。海光信息2019-2021年营收分别为3.79/10.22/23.10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686%/170%/126%,市场普遍预计2022年海光信息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公司或将充分受益于行业信创机会,提升信创服务器销量和附加值。
2019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快速调整市场和业务布局,适当降低毛利率较低的通用产品销售规模(通用产品受制于核心芯片供给无法大规模供货),提升高毛利软件和服务业务比例,实现2018-2021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39.15%。
我们预计公司2022-24年收入分别为127.53/145.68/166.2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3.86%/14.24%/14.1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7/19.26/22.64亿元,对应增速31.06%/26.92%/17.55%,EPS分别为1.04/1.32/1.55元/股,3年CAGR约为25.05%,对应PE为24x/19x/16x,维持“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下游大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供应链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前身为金山软件的事业部,2019年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拥有办公软件领域30余年研发经验及技术积累,核心产品关键技术均为自主研发,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先进、国内领先的办公软件厂商之一,是国内最大的国产办公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凭借以 WPS Office、金山文档等为代表的办公产品,为来自全球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办公服务,产品可在 Windows、Linux、macOS、 Android、iOS 等众多主流操作平台上应用。
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要产品线从桌面产品向多平台全线产品延伸,成功从单机应用,向跨平台多终端移动办公转变,并在微软等海外厂商移动端发展滞后时,快速推出移动办公产品,在全球迅速占领市场。商业模式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化产品向互联网服务化变革,从单一的办公软件产品使用授权销售模式发展为“办公软件产品使用授权+ 办公服务订阅+互联网广告推广”的综合销售模式,三管齐下推动公司业绩。
2017-2021年公司营收由7.5亿上升至32.8亿元,CAGR为44.61%,公司归母利润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2.14亿上升至10.41亿元,CAGR为48.5%,2020-2021 年利润增速波动主要源于高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支出突破10亿元。国内个人办公服务订阅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公司通过持续优化功能体验,推动用户云化、提升付费功能使用度、促进付费人数持续增加。信创是公司机构授权业务增长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在政策依托下市场空间显著扩大,政企用户需求增加,公司流版式办公软件产品订单丰厚,加速了公司信创产品的渗透,带动机构授权业务增长。公司历年来综合毛利率维持在 85% 以上,为提升客户体验,主动减少广告推送,该项业务占比持续收缩,广告业务相关毛利率有所下降。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63/48.19/58.54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7.78%/24.75%/21.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76/15.42/22.4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2.94%/31.10%/45.30%,EPS分别为2.55/3.34/4.86元/股,3年CAGR约为29.09%,对应PE为83x/63x/43x。考虑到公司行业地位突出,稀缺性强,商业模式突出,给予23年75倍PE,目标价250.5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信创落地不达预期,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于2000年在“打印耗材之都”珠海成立,不仅坚持自主研发打印机核心技术,并且对外并购美国SCC,利盟国际等相关优质资产。公司已实现打印全产业链覆盖,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包括“艾派克”“格之格”“利盟国际”“奔图”等多个行业内的知名品牌。
公司主要有三块业务:打印机与原装耗材、通用耗材和芯片。其中打印机业务通过奔图和利盟国际开展,其中奔图电子主要生产A4激光打印机服务党政和行业信创,主打中低端市场。而利盟国际面向中高端市场,并与奔图形成产品线互补;公司通用耗材业务以硒鼓为主,通过纳思达耗材事业部和收购的四家子公司开展;芯片方面,子公司艾派克微电子负责打印机主控SoC芯片到耗材加密芯片,通用耗材芯片的设计和生产;而极海半导体主要从事非打印芯片业务。2021年公司原装打印机及耗材业务占比73%,通用耗材业务占比20%,芯片业务占比3%。
2017至2019年凭借综合实力,叠加收购利盟国际合并报表,营收稳步增长,2019年达232.96亿元。20年受新冠疫情对销量影响叠加人民汇率波动对销售额影响,营收同比下降15.93%,而由于疫情复苏导致需求恢复,营收于2021年同比上升7.94%。2021年随着疫情缓解,信创采购加速,净利润也随之回升。
公司总体毛利率维持在30%附近,21年为34.12%,芯片业务毛利最高,为65.01%,但由于其占营收份额不大,对总体毛利率影响较小。公司毛利率由原装打印机及耗材,通用耗材两项业务决定,这两项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61%和29.16%,未来随着通用MCU国产替代黄金时代的到来以及打印机耗材芯片市场的增长,有望在中长期进一步提升芯片业务的占比从而拉高公司总体毛利率。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70.38/324.99/378.75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8.63%/20.20%/16.5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7/21.19/24.96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44.15%/26.39%/17.76%,3年CAGR约为28.97%;EPS分别为1.18/1.50/1.76元/股,对应PE为38x/30x/26。鉴于公司打印机业务的龙头地位,且耗材业务具有很强的业务粘性,给予公司23年36倍PE,目标价54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信创落地不达预期,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成立于1998年,公司专注于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研发与销售工作。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和资源整合,公司拥有2D CAD和3D CAD平台,同时构建了CAD/CAM/CAE 产品矩阵,并可根据不同行业特性进行二次开发,产品销售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CAD软件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品牌优势。
公司构建了CAD/CAM/CAE产品矩阵。2D CAD系列产品是当前公司产品收入的主要来源,积极探索新的客户需求点和业务增长点,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多平台、跨行业的CAx一体化解决方案。3D CAD系列产品是公司业务的重要抓手和增长点,在工业设计向三维转型的大趋势下,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大。CAE系列产品是公司的前瞻性与战略性业务,与二三维CAD产品进行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集设计、仿真、制造全流程于一体的All-in-One CAx解决方案。
2017-2021年公司营收由1.84亿上升至6.19亿元,CAGR为35.44%,归母净利润由0.28亿上升至1.82亿元,CAGR为60.18%,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高于营收。业绩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国产替代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持续的研发投入,迭代提升产品性能,拓展产品线。公司综合毛利率保持96%以上。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71/10.39/13.70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24.70%/34.68%/31.8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0/2.62/3.53亿元,对应增速4.59%/37.83%/34.82%,3年CAGR为24.80%,EPS分别为2.19/3.02/4.07元/股,对应PE为83x/60x/45x。鉴于公司是国内领先的CAx软件供应商,持续迭代产品,拓展产品线,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95倍PE,目标价208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系统性风险,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下游需求不足风险。
成立于2009年6月,公司聚焦于EDA工具软件的开发、销售及相关服务,目前已经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国产EDA企业。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20年华大九天国内市占率约6%,仅次于国际三大巨头。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模拟电路设计全流程EDA工具系统、数字电路设计EDA工具、平板显示电路设计全流程EDA工具系统和晶圆制造EDA工具等EDA工具软件,并围 绕相关领域提供技术开发服务。2022年7月,公司完成创业板上市,募资净额为34.66亿元,募投项目将增强公司主营产品技术实力,满足特定芯片设计、数字芯片设计业务需求,提高市占率。
2018-2021年公司营收由1.51亿上升至5.79亿元,CAGR为56.62%,归母净利润由0.49亿上升至1.39亿元,CAGR为42.13%,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低于营收,主要是由于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和产品迭代稳定与深化客户合作,公司业绩高速增长。公司综合毛利率保持87%以上。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97/10.78/14.3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7.55%/35.25%/32.7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5/2.45/3.23亿元,对应增速32.63%/32.68%/31.57%,3年CAGR约为32.45%,EPS分别为0.34/0.45/0.59元/股,维持“增持”评级。
系统性风险,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风险,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成立于1999年,公司致力于满足流程工业的产业数字化需求,深耕集散控制系统(DCS)、安全仪表系统(SIS)、网络化混合控制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公司核心产品市占率领先,2021年,根据睿工业统计,公司集散控制系统(DCS)国内市占率达到了33.8%,连续十一年蝉联国内第一名;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公司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25.7%,排名第二;核心工业软件产品先进过程控制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28.6%,排名第一。
目前形成了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涵盖现场仪表、执行机构等在内的工业自动化系列产品,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3.0产品谱系。在自动化和数字化基础上,公司积极布局和大力发展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业务,同时加强本地化运维服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3.0+4.0”产品及解决方案架构体系,从而逐步由自动化产品供应商发展成为服务于流程工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2017-2021年公司营收由17.15亿上升至45.19亿元,CAGR为27.41%,归母净利润由1.63亿上升至5.82亿元,CAGR为37.34%,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高于营收。智能制造需求正处快速上升阶段,公司市占率提升,业绩实现高速增长。大项目数目增加,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66/76.36/96.21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2.00%/28.00%/26.0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1/9.49/12.35亿元,对应增速30.83%/24.74%/30.09%,58.21%,3年CAGR为28.53%,EPS分别为1.53/1.91/2.49元/股,维持“增持”评级。
系统性风险,下游资本开支波动风险,产品拓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成立于2001年,为OA行业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公司是业界领先的协同管理软件及相关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产品为e-office,e-cology和e-weaver,自成立以来,已经服务5万多家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客户,建设移动办公平台,覆盖87个细分行业。截止2021年,范威团队全国人数达8000多人,在全国200个城市设立了本地化服务团队,建立了超过400个服务团队提供本地化服务。
公司主要从事协同管理和移动办公软件产品的研发,销售和相关技术服务。并且在“智能化、平台化、全程电子化”为战略导向的基础之上,继续强化以协同应用、云应用、集成应用、移动应用,电子签应用等融合发展的业务体系,全面服务于企业和各类组织的管理业务和IT建设。构建企业全面协同运营管控体系,并重点拓展了合同管理、费控管理、人事管理和电子档案等应用领域。面对信创新机遇,推广泛微信创办公平台,各产品线已经适配华为鸿蒙,在鸿蒙系统上实现正常使用。
近年来公司收入不断提高,营业收入由 2017 年的 7.04 亿元上升到 2021 年的 20.03 亿元,2017-21年复合增长率为29.88%。归母净利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归母净利润从 2017年的0.87 亿元上升至 2021年的3.09 亿元,2017-21年复合增长率为37.28%。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快于营收,主要得益于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费用管控亦取得成效。公司产品标准化程度高,综合毛利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其综合毛利率维持的高位主要是由于技术服务毛利率和自行开发软件产品的毛利率较高导致的。2021年技术服务收入毛利率为96.97%,自行开发软件产品收入毛利率为99.20%,而第三方产品收入毛利率为32.94%。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91/31.72/41.82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9.37%/32.68%/31.8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8/4.54/6.0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15.99%/26.67%/ 33.94%,3年CAGR约为25.32%, EPS分别为1.37 /1.74 /2.33元/股,对应的PE为28x/22x/16x。鉴于公司产品化程度高,市场地位稳固,给予23年28倍PE,目标价48.72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下游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研制、生产及销售,产品线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安全平台等类别。公司控股股东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网安)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中电科集团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发展需要重点打造的网络安全子集团。卫士通持续参与支撑了国家顶层规划、国家标准和重大行业标准的制定,承担了国家核高基专项、国家863和S863专项、科技部5G专项等科研创新项目。
卫士通专注于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经过多年的耕耘,目前公司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数据安全能力供给体系和数据安全生态圈。构建了覆盖芯片、模块、平台、整机、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与安全服务的产品体系,具备了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场景下的数据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5G、云安全、物联网安全、安全整体保障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
2018年由于传统核心业务竞争加剧、优势减弱和新业务孵化新模式初创、产出不明显的多重压力,实现营收19.31亿元,同比减少9.64%;归母净利润12.02亿元,同比减少28.90%,公司营收一直维持增长趋势,21年实现营业收入27.89亿元,同比增长17.00%。实现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47.48%。2017年以来公司毛利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2019-21年毛利率分别为32.54%/35.48%/37.92%。其中,安全整机与系统为公司的高毛利业务,2021年达到65.94%,安全服务业务毛利率为18.96%,安全芯片与模块毛利率达到58.16%。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38/48.38/61.39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7.62%/26.06%/26.8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6/4.99/6.35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66.37%/26.08%/27.13%,3年CAGR约为 38.70%,EPS分别为0.47/0.59 /0.75元/股,对应PE为65/51/40倍,鉴于公司数据安全国家队身份,市场地位稳固,给予23年65倍PE,目标价35.3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系统性风险,下游客户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神州信息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于1984年,公司拥有超过三十年向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经验。近年来,公司持续聚焦金融科技战略,发力金融信创、场景金融等核心业务,赋能金融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根据赛迪顾问报告,2021年公司在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继续保持了整体排名前三甲的领先地位,在核心业务、渠道管理、开放银行解决方案等细分市场保持领先。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金融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面向行业融合的场景金融等。公司拥有行业全面的金融科技产品和解决方案谱系,已经形成 “八大产品族+咨询服务”,可以全面支撑银行客户对关键业务进行高效能处理;金融信创业务已经形成五大业务体系,具备金融信创实现全栈领域落地的能力;三农、中小微企业、数字人民币应用等场景业务持续获得应用落地与规模增长。
2017-2021年公司营收由81.87亿上升至113.56亿元,CAGR为8.52%,归母净利润由3.03亿上升至3.76亿元,CAGR为5.59%,公司受益于金融科技发展。近年来,公司综合毛利率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相对高毛利率的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业务占比呈上升趋势,公司2021年整体毛利率与2020年持平。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9.96/131.86/145.79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5.64%/9.92%/10.56%,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2/5.06/5.98亿元,对应增速12.16%/19.99%/18.08%, 3年CAGR约为16.73%,EPS分别为0.43/0.51/0.61元/股。鉴于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服务商,受益于行业数字化需求,综合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我们给予公司2022年28倍PE,目标价12元,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